2015-04-09

凡陰柔者經他之手必獲勝利



朋友說反正我也沒什麼好損失的,就是網路上一個魯肥宅,我覺得實在太有道理了。我也沒有時間寫非常正經看起來像是偽知識的文章(替教主引用的Halberstam感到心酸),所以,就當是心得、日記、讀書筆記,隨便寫寫,隨便貼貼,大家也隨便看看吧。喔NO。

(我標題也實在下得很有事)




最近上課一直在上性別學科中的反思/反省,也就是一些很學科內部的東西,還有學科的影響、學科的效果。

常常上課的時候我就會一直想起在台灣網路上很有名的『教主』(後女性主義魔咒那位),然後開始越來越理解他的各種文章問題出在哪裡。

可惜本魯實在嘴砲有餘,文筆不足。希望等到忙完這幾個月能夠靜下來把「後女性主義魔咒」那個部落格的論調(我實在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後女性主義)好好檢視一番,也衷心希望教主能夠把他的影響力用在其他的地方。



(但是轉念,又會很鄉愿地覺得,他要怎麼運用其實還是他的事情,我只不過是在查資料的時候查到 他說自己愛佛洛伊德、還有不齒主流女性主義的不愛佛洛伊德 這點感到不痛快而已。)(再說,教主會成為教主,我相信是有原因的;教主罵人痛快酣暢,看教主罵人也痛快,教主的支持者相信自己會隨著教主的信仰而得到 empowered也是事實)(但實際到底有沒有被empower,是另外回事)

教主那麼愛跟他口中的主流女性主義對著幹、認為自己是女性主義中的偏枝跟小眾這點,有時候讓我覺得他是不是有點 厭女情節/厭女性主義情節 啊。常常描述都是把女性主義跟父權體制扯在一起,好像只有(他定義的)後女性主義是在衝撞體制,有時候看著看著真的深感錯愕。或者,我認為他愛的似乎是 femininity或者與feminine相關的任何東西,陰柔的萬物——

有女性小妞妞的,打扮陰柔的,尤其當這樣的人事物在揭露性慾情慾身體的時候,就是讚的棒的值得拍拍手的!!(君不見~所有展現自我情慾的全部都是化妝瘦子女)


昨天讀了衡量agency的文章,檢討了用來「衡量 agency/ achievement/ empowerment 的 方法」。注意是檢討衡量方法,不是在討論有沒有agency!!! 我就覺得教主的最大謬誤就是在這邊,不管是任何文本/文化詮釋(電影、小說、文化現象),只要到了他手上,通過他的衡量方式,全部都會得出一個結論:陰性 力量的崛起!後女性主義的勝利!

這個衡量方式使得「凡陰柔者經過他手上必成為勝利者」。

不管是你老母在超市買菜時有個男的走過來說欸我要跟你回家教你煮菜(幹,有說要你教?),或者是聽到男人說一句「我非常喜歡你,就是你原原本本的樣子。」 (I like you very much. Just as you are.)就卵子衝腦的女人(BJ單身日記),全部,全部,全部,在教主的眼中都是陰性力量ㄉ勝利喔喵喵。

我到現在還不明白,一被說了些浪漫話就改變心意要跟別人交往的BJ,到底哪裡是『衝撞了父權社會種種框架的女魯蛇』了?不談戀愛會死嗎?......喔,我忘了,不談戀愛在教主眼中就是「正統」女性主義者在加深父權社會中崇陽貶陰的意識型態。

還有說什麼《壁花男孩》裡面查理迷戀的是清新正典形象的女神,殊不知艾瑪華生在裡面明明就是破麻(他到底怎麼看電影的囧)(那個角色好像還有精神創傷).............

(附註:這邊我對於BJ單身日記的舉例過份簡單了,我實際上認為BJ只穿內褲衝出家門去追回男人是件很值得鼓舞的事情;但在BJ從愛A男改成愛B男的這個 轉折,我認為破綻百出。尤其她一開始超討厭B男。還有BJ單身日記裡面,她根本就沒單身多少時間,除非跟固定一個男的發生性關係跟卿卿我我不算戀愛(咦? 文化差異?還沒有承諾是嗎OAO?))(小結:我不認為BJ單身日記是女性主義的勝利,但我也不認為她全盤失敗)


說來說去,有時候看見教主引用一些我讀過的文本,都會覺得這個世界很神奇。

不過,很多時候也想偷偷跟自己說算惹吧,其實教主的力量還是在的。我認真相信他在他的信徒身上也能夠發揮協助抵達agency的作用。只是對於整個大環境而言,這樣的情況我並不樂見。

正如我很樂見雞排妹或小歪敢穿敢露敢貼影片展現身體,但是大環境而言,我認為這樣對性別平等根本絲毫幫助都沒有。

(就像今天我老師上課時,說了:「在討論agency之間,我們應該先討論 silence。」)


2015-03-10

Eating in class

Week 9.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Non-traditional Data.

My teacher said that she's gonna bring us some cakes this week. I was happy to see people having a small colorful cup cake on their table in the classroom.  While the lecture started, I put my cup cake, a piece of bread(?) and a piece of white chocolate on the table then waited for a good timing EATING it!

Today's topic is Taste and Smell.

Several minutes later, the teacher said: "Okay, now let's start with the cup cake. Try it and write down some description of the taste!"

....Okay. so that's what the cake for!! I finally realized.xD

[第九週 質性研究與非傳統data]

老師之前就說這週要帶點心來給大家吃噢耶,我覺得很歡樂。
今天走進教室就看見大家排隊在領取粉紅色小蛋糕,還有一塊麵包,一片巧克力,跟一包不明物體。拿完之後就放在桌上開始上課,想說慢慢吃!(有人已經吃掉了= =||)結果上了一陣子,老師就叫大家吃蛋糕,然後想一些詞語描述蛋糕。

我才驚覺,原來不是歡快的同樂會,是因為這週主題是taste and smell。(汗)
老師當場叫大家吃東西,吃完就開始發表對味覺跟嗅覺的感官描述。還有那一小包不明物體,本來以為是紙巾之類的,其實是香水試用包。搞到今天一整天身體都是奇妙香水味,後來再去office hour見其他老師有點尷尬XD|||

還以為是歡樂的吃餅乾上課呢(忽然想起大學時中文系一位老師QQ)

2015-02-25

知識的政治性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昨天跟同學討論到一篇文章的結尾說能夠改變現狀的方式就是教育,我說我也這麼認為,可是,想到自己認為應該把在第一世界國家學到的知識拿到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教育,怎麼想都非常有問題。同學點頭,說但大部分的理論都來自第一世界國家,我們要怎麼擺脫掉呢,即使產出了第三世界的理論,也可能會因為不入流、非主流而不見用。


知識從來都不乏其政治性。


talked about an article with one of my peers. it ended with 'the solution of changing the situation is to educate people' (in third-world countries, specifically) .  I said that I agreed, but it's always problematic when thinking about 'taking what I've learned in the first world to educate my people in the third world'.  It's always problematic.  But, what else can we do?  My friend said, 'True, but most knowledge and theories came from the first world countries. Even if we generate our own knowledge of the third world, will it be used, or accepted in the dominant academia?'

what to say?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